close
沒有之一哪來的之二?哈哈,因為是第二次,所以是之二,之一…應該不會有出生的那天了XD。我只能說之一是個很美好的經歷XD。鼓厲參加下一次的:P。


老實說我的筆記本忘在樸園(住宿的地方)了,所以細節大概不會講太多。有機會再補上之二的之二吧。

今天(2/17 日 )是第二次課程的最後一天,這一次三天的課程中,配合著上課->活動->反思(或引導)-> 等…學到了很多東西,不只於上次僅有參與活動,分享討論,也有機會練習站在引導員的角度來引導。透過小謀(謝智謀)老師在課堂上講授、活動中經驗的分享,還有第一屆引導員們的分享,才知道,原來的我小看了引導員了。


沒有反思的學習,就不是學習。


所以,在今天課程的最後,老師要我們每人找個地方,用30分鐘的時間寫下這三天以來的收穫與學習。


原以為這個訓練,只是在訓練一個遊戲的帶領者,只是在進行遊戲後,分享幾個問題,然後就可以say bye-bye解散回家。

但三天來透過老師的分享,德山哥(徐德山牧師)及其他第一屆引導員的的分享,這才發現,原來引導員不僅僅只存在於遊戲之中,其實在生活中、工作上、教會輔導的服事、家庭、與朋友之間…等,引導員隨時就在其中。

藉由問題的引導,讓學生可以自行思考、整理、解決問題、提出能做得更好的方法,而不再像傳統,是由牧師、老師、輔導、長輩們,來告訴我們正確答案,學生的可能性無窮盡,透過合適的引導,找到他們無限的可能,甚至開發他們除了"升學"之外的夢想;甚至連服事的意義,都可以藉由問題的引導,讓學生去思考對其而言,依循真理的教導服事的真義是什麼。

更令人感動的部份是,活動時不論發生了任何事,即使有人堅持不想參與、有人中途放棄、有人發脾氣…等,那都只成為一件「事實」,無所謂的好或壞、也當然沒有所謂的成功或失敗,在引導討論中,我們會討論「發生什麼事?」「為什麼會發生那樣的狀況?」「如何做會更好?」。不再專注於已經發生的事,因為那已成為事實,是無法再改變他的,反而更專注於如何做才會更好,更向下一個目標前進。

在老師的授課中有提到,在目前科學應證(不太確定)的社會中,大家會比較習慣去找缺點,我們總是不斷地討論為什麼會失敗?倒底是誰做錯了?總是注目在失敗與缺點上;但不論發生了什麼事,發生過的即為既定的事實,我們不去探討,在體驗教育中,我們更注重在「如何做才能更好」

引導員不能只是一直引導人,也要找出一位引導人來引導自己。甚至自己也要引導自己,一次又一次的反思,來學習與成長。



上面有稍微修改過,跟原始手搞大致相同,再寫完之後我們又三個一組輪流當分享者、引導員、與觀察員,在分享時又想到,當我們只專注於已發失的缺失或缺點上時,很容易陷入一種負面的cycle裡;但是當我們更多的專注於如何做會更好時,不僅只是正面的力量,也更能使人有喜樂與盼望吧!!

種種觀點,也讓我思考自己的狀況,在上一次的訓練中,操作了高中獨木橋,當我要爬上位於高中的獨木橋、並且在橋上行走時,我僅量避免去看腳下的高度,我只看遠方美麗的風光。上次在分享時,我說我在處理難題困境時,似乎就像我在走高空獨木橋時,我只專注於遠方,而不去看眼前的困難。當時的我,以為這樣的態度是可以的。但透過上面的整理,我再度看到自己的不足,雖然不去看困難,會以為困難好像不存在了,甚至會過於理想化未來美麗的世界;但困難真的不存在了嗎??不!!事實上一直都在,當我在高空時,即使去忽略它,但高度卻是真實存在,困難也是真實存在,並不會因為我一時不去想就消失,我更應該學習,當下次遇到任何困難的狀況,不是暫時不看,而應該去思索我該怎麼做狀況才會更好。



也願能將所學的,運用在各方面。求神給我足夠的智慧來操練。


反思,在我自己本身還算常出現,但我總是沒有更進一步的想:「那之後我該怎麼做才會更好?」

這一句.....是打到最後又想到的.......可是我懶得想要補在哪了.....就....留在最後做紀念吧XD

其實老師也提了很多運用的例子,例如在牧師的講道中,大概只要講30~40mins足矣(因為說再久....到最後的結果常常是....XD you know),之後可以請弟兄姊妹兩兩分享剛剛的收穫,相信這樣會比一個人在台上認真的講還要讓弟兄姊妹來得印象深刻XD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illyY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